一立法
国内目前初步打造了以宪法为基础,包含民法通则、婚姻法、妇女权益保障法与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法律体系。
1国际条款
中国已经签署了《消除对妇女所有形式的歧视公约》、《儿童权利公约》等国际公约,是《北京宣言》、《行动纲领》等国际文件的承诺国,已向全世界庄严承诺采取有效手段,制止家庭暴力,保护妇女、儿童、老人等所有弱势群体权益。
2国家级立法
《宪法》关于保障公民权利、男女平等等规定是中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依据。
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、经济的、文化的、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。虽然没用“家庭暴力”的定义,但全法一直贯穿了反对包含家庭暴力在内的所有形式对妇女的暴力,保护妇女权益的精神。
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的有关规定体现了禁止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,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精神。
《民法通则》规定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、名誉权、婚姻自由权等权利,并规定了相应的侵权责任形式。
《婚姻法》是中国第一部明确规定“禁止家庭暴力”的法律。其中规定了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手段:受害人有权向居民委员会、村民委员会、所在单位和公安机关等寻求救助;相应机构应当应受害人需要采取救助手段;对构成犯罪的,司法机关应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。规定推行家庭暴力为法院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,并规定因家庭暴力致使离婚的,受害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。
《继承法》规定家庭暴力行为可能引起继承权的丧失:“故意杀害被继承人”、“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”、“丢弃被继承人或虐待被继承人情节紧急”的,丧失继承权。
《刑法》通过对杀人罪、伤害罪、强奸罪、侮辱罪、非法拘禁罪、拐卖妇女儿童罪、暴力干预别人婚姻罪、虐待罪、丢弃罪等罪名和刑罚的规定,对推行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人予以惩处。
《行政法》通过规定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禁止家庭暴力行为。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侵犯别人人身权利尚不够刑事处罚的“殴打别人、导致轻微伤害”、“非法限制别人人身自由”、“虐待家庭成员,受虐待人需要处置”等规定应由公安机关予以拘留、罚款或警告。